生物識別技術發展簡況
在人類社會活動中需要驗證個人身份時,傳統的方法是驗證該人是否持有有效的證件或信物,核對照片、密碼或鑰匙、磁卡、IC卡等。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方法驗證的是該人所持有的某種“物”,而不是驗證其本人。只要“物”的有效性得到確認,則持有該“物”的人的身份也隨之得到確認。這種以“物”認人的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合法的人如遺失能驗證其身份的“物”(如身份證),則其身份就有可能得不到合法的驗證;其次,各種偽造證件、信物以及密碼被盜用或被破譯,使非法的人卻得到了合法的驗證。因此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認人不認物”的直接驗證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人體生物特征身份鑒別技術。它根據每個人自身具有的生物特征來鑒別其真實身份,為確保鑒別的準確性與可靠性,要求這些特征具有“人各有異”、“終身不變”和“隨身攜帶”這三大特點。現代科學技術發現同時具備這三個特點的人體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紋、虹膜(視網膜毛細血管分布圖)和人體細胞的遺傳基因(DNA)。其他還有一些雖然不完全具備上述三個特點,但尚能在一定時間內具有“人各有異”特點的生物特征,如面容、聲音、行為動作(如簽名、擊鍵方式等)等。所有這些,都為生物識別提供了基礎條件。
人類利用生物特征識別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埃及人,他們通過測量人體各部位的尺寸來進行身份鑒別。現代生物識別技術則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早期的識別設備非常昂貴,而僅用于安全級別較高的原子能實驗室、重要軍事基地等場所。現在,隨著生物傳感器、微處理器成本的不斷降低,與之相配套的軟件也日臻完善,軟件功能越來越強大,使生物識別系統開始跨人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期。
生物識別技術是目前最方便、最安全的識別技術。它不需要記住復雜的密碼,也不必隨身攜帶鑰匙、智能卡之類的東西。由于生物識別技術認定的是人本身,而每個人的生物特征又具有惟一性和相對穩定性,不易偽造和假冒,因此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定,能做到安全、可靠、準確。此外,生物識別技術產品均借助于現代計算機技術實現,很容易配合計算機和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整合,實現自動化管理。
適用于生物識別的人體特征有手形、指紋、臉形、虹膜、視網膜、脈搏等,行為特征有簽字、聲音、按鍵力度等。基于這些特征,人們已經發展了手形識別、指紋識別、面部識別、虹膜識別、簽名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目前,指紋識別和手形機在人體特征識別技術市場中的占有率最高,分別達到34%和26%。這兩種識別技術也是現代科技發展中比較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