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軍裝備采辦改革的主要內容-軍品采購改革-[韋克威]
發達國家的因為二戰的洗禮,以及海灣戰爭后的戰略調整,外軍裝備采辦改革也需要不斷調整機構,加強集中管理。其主要 內容就包括了科學、完善的武器裝備采辦組織管理體制,是實現武器裝備采辦的高效快捷,確保采辦項目能夠更及時地反映部隊需要的前提。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依然十分重視武器裝備采辦機構改革,重點是加強對武器裝備采購工作的集中統一管理。
美國裝備采辦改革重點:為了使美國國防部成為“世界上最精明的、反應能力最強的買主”,2005年2月,美國陸軍設立了通信一電子全壽命周期管理司令部,將陸軍電子司令部、戰術級指揮、控制和通信項目執行辦公室以及情報、電子戰和傳感器項目執行辦公室納入其中,從而改變了信息化裝備采辦中“多頭”管理的狀況。2005 年11月,美國成立了國防業務轉型局,國防部將原來十幾個分散的國防業務現代化管理項目交給該局管理,包括國防部電子信箱系統、國防運輸系統、采辦支出分析服務、國防采辦管理信息檢索系統等。
英國國防部宣布將國防采辦局和國防后勤局合并,成立了國防裝備與保障局,負責所有武器裝備的全壽命周期管理工作,從而使英國武裝部隊的后勤與保障工作由單一組織機構來執行。加強監督,增強透明度。武器裝備采辦是一 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為確保裝備采辦競爭中的公平與公正性,減少腐敗行為,必須有一整 套監督檢查機制,它不僅包括來自武器裝備采辦體系內部的監督,還應包括來自政府各監督檢查部門及社會的監督。美國在20世紀末就已形成了由司法、監察、審計、社會監督等多種方式以及國會、國防部和軍種等多個層次構成的比較完善的武器采辦監督體系。但是鑒于美軍在重大采辦項目中成本增加和進度拖延的問題日益嚴重,2005 年7月,美國國防部設立了國防采辦績效評估計劃部。負責對武器裝備采辦工作進行審查,并向國防部長提供有關的改革意見、建議及可行的實施計劃,以提高采辦工作的效果,該部由軍方與工業部門的專家組成,接受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的領
導。
印度政府監督部門鑒于國防部多次違背采購準則,強制發布了新的國防采辦指令:在以后所有新簽訂的進口合同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由印度的銀行提供銀行擔保,必須由國防部自己向供應商支付預付款;采購合同每個階段的時間節點必須清晰,以杜絕遲延的現象,并且做到權責明晰。印度國防采辦程序是每二年進行一次評估,主要把采辦中獲得的經驗加以補充,并調整合同條款以保證公正。為防止武器采辦過程中出現的腐敗現象,保證采辦程序的透明性,2006年11月20日印度國防部長向議會咨詢委員會人員表示,如果急需對政策進行評估,無須等二年就可以進行。
3.重視市場競爭,提高采辦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武器裝備采辦必須充分利用競爭機制,才能實現武器裝備的創新和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法國國防部在2004年制定的關于武器裝備采辦制度改革的指導性文件中,規定了改革中必須突出市場與價格競爭機制的作用。以保證最大的競爭力和更靈活的創新政策。2005 年5月,法國武器裝備總署決定每半年就公布一次更新的軍品項目清單,目的是為中小企業參與軍品合同的競爭提供服務。
美國國防部在2003年版的武器裝備采辦文件中明確規定:采辦管理人員應采取各種必要措施來促進建立競爭環境,包括考慮多種可供選擇的系統來滿足既定的任務需求:制定科學技術投資戰略和采辦策略,確保在采辦項目的全壽命期和未來采辦項目都具備競爭力的供應商:確保主承包商對主要的和關鍵的產品與技術開展有效的競爭:并確保允許有資格的國外承包商參與競爭。目前,在美軍的采購項目招標中,有95%的項目采用競爭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采辦效益,而且對促進民用技術轉為軍用發揮了重要作用4. 促進軍民結合, 保持國防工業基礎。雄厚的國防工業基礎是獲取先進武器裝備的關鍵。因此,各國都把保持健康的國防工業基礎作為武器裝備采辦改革的一個明確目標,并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創造有利于國防工業發展的環境。
法國國防部在2004年發布的《法國國防采購政策》中強調,國防部的科學研究應特別注重與民間機構的合作。目前,法國正在試行武器裝備采辦財政支持的新方法,其核心是為武器裝備采辦吸收私人資本。采取的基本形式,或者國防部以租賃方式采辦武器裝備,或者按市場原則把部分保障、支持、培訓任務轉交給私人企業。法國有關部門認為這一新方
法具有以下優點: 由于在每個使用階段最大程度地吸引公司參與,可以實現對整個武器裝備服役周期內費用的更詳盡監督:那些未被武裝力量充分使用但有潛力的部分,通過市場原則向第三者開放可以減少使用費用:允許設備在未得到利用的情況下轉交或返還,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減少購買費用,從而將設備費用分攤到該設備的整個服役周期內。此外,法國還在探討采用新的商業化方式對現役裝備進行物質技術保障和技術維護的可能性。
德國于2005年成立了陸軍后勤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國家持股49%,其余59%的股份分別由萊茵金屬、克勞斯一瑪菲·威格曼和薩爾工業等公司各持有17%。這標志著德國原來由后勤保障部隊負責的武器裝備維護,全部交給私營企業承擔,從而加強了軍隊與工業界的聯系,被認為是一次工業界與軍隊雙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