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五代戰機蘇-57存在一些什么問題呢?
俄羅斯第五代戰斗機蘇-57,從2010年開始試飛,陸陸續續生產了多架試飛原型機用于飛行試驗,應該說俄羅斯在蘇-57研制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體現出來就是試飛機數量不比F-22和殲-20等同行少。但在比它晚首飛近兩年時間的殲-20已經小批量試裝的時候,蘇-57卻遲遲未能定型量產,項目研制和試飛工作也進行地并不順利,試飛頻率較低,研制工作緩慢。而且俄羅斯空軍還大幅削減了蘇-57的采購數量,第一批僅打算裝備12架,這說明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蘇-57可能超重。蘇-57繼承了前輩蘇-27這種發動機吊艙遠離中心線的寬間距的結構布局,像這種扁擔兩頭挑的結構相對于發動機艙位于中心線附近的窄機體布局的相對結構強度沒有優勢,因此在滿足相同的機動過載能力上必然要求加大結構強度,當然其代價也必然相對窄機身結構布局更重一些。此前蘇-57在試飛的時候已經暴露出尾部機身橫梁上出現疲勞裂紋的問題,面對這種問題,設計師沒有太好的處理解決辦法,只能繼續打補丁,即結構局部補強,帶來的問題就是蘇-57可能會繼續進一步超重。
其次,蘇-57可能航程上也不達標。像蘇-57這樣的設計,為了滿足跨音速面積律要求,為飛機提供良好的升力體布局特性,蘇-57機身艙段設計得過于扁平,而且內部還設置有前后縱列長度可觀的雙段彈倉,而為了容納更多的彈藥載荷,勢必造成機身內油箱空間相對不足,此外飛機除了機身前段、機翼以及翼身融合艙段再無其他載油部位,而F-22機身、機翼、翼身融合艙段甚至高大垂尾內部都有載油部位,蘇-57用的本來就是以體積巨大且油老虎著稱的俄制發動機,所以蘇-57很可能在航程方面也達不到預計那樣的性能指標。此前蘇-57對外公布聲稱其航程可以超過4300千米,現在看來可能很難達到這一數據,頂多3000多千米。
第三,連合作方印度方面都對其發動機性能存在疑慮。發動機與飛機不匹配是蘇-57一個很大的問題,通俗的講,就是存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AL-41F1(117發動機)畢竟是在AL-31F基礎上改的,不管它采用了什么等離子點火等新的技術,換了新的渦輪、風扇等,但在底子上還是上一代發動機的底子。在試飛甚至飛行表演中,蘇-57的發動機多次表現出不堪重負,甚至出現起火等事故。俄羅斯當年本來打算采用分階段服役的辦法,即第一階段先用AL-41F1頂上,讓蘇-57先裝備;第二階段再換裝目標發動機“產品30”。但后來看這樣不行。所以蘇-57試飛進度一再拖延,也有等待新發動機的因素。現在“產品30”公布了,蘇-57打算馬上將其安裝在三架試飛原型機上迅速完成試飛。但“產品30”到底成熟度有多高,會不會繼續拖延蘇-57的服役腳步,現在還不好說。
來源:強國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