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實現反超!中國遠火與俄軍拉開代差—遠火系統
根據俄羅斯軍事網站《報告》(Repter)的消息,俄羅斯計劃在明年開始將現役的9K515“龍卷風-S”(9A52-2的升級型號)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統移植到卡瑪斯研發的高機動越野重卡“Platform-O”系列底盤上。網絡流傳的圖片顯示,目前該系統一共有兩種移植方案,第一種(圖左)是將12聯裝發射管搭載在KamAZ-73501型平臺,第二種(圖右)是將6聯裝發射管搭載在KamAZ-6560M型平臺。據悉這一改進方案是由俄羅斯軍事設備制造商摩托維利卡工廠(Motovilikha)驗證并設計的。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改進多出來的6聯裝輕量化火箭炮系統,除了做到減負外,出色的越野能力還能適應更復雜的地形條件。另外不排除用于對外出口的可能,6聯裝火箭炮相比12聯裝火箭炮,技術性能保持一致的同時,價格更為低廉,能滿足大量潛在客戶的需求,也正好對標了中國的“衛士”系列。9K515“龍卷風-S”是俄羅斯陸軍現役的新型遠程火箭炮系統。如果僅從外表上判斷的話,那么它跟同樣采用MAZ-543M型底盤的9A52-2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兩者間的最大差距在于配備的彈藥不同,9K515使用了具備“格洛納斯”衛星系統(GLONASS)制導能力的300毫米火箭彈,其最大射程可達200公里,且命中精度只有20米~30米之差,遠遠小于傳統火箭彈百米級的命中精度誤差。在戰斗部上,9K515還有穿甲彈藥、溫壓彈藥、急束彈藥等多種選擇,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較前型有很大的提升。不僅如此,俄羅斯還計劃將小型無人偵察機放置在彈體中,在分離后為戰斗部指引目標,增強末端突防能力。
▲搭載無人機的火箭彈
9K515遠火系統之所以換裝“Platform-O”系列底盤是因為MAZ-543M已經是上世紀60年代的產物,各方面指標均已落伍。KamAZ-73501載重25噸,戰斗全重48噸,功率達550馬力,控制艙和駕駛艙一體化且全車使用附加裝甲套件,具備三防能力。更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采用了獨立油氣懸掛的設計,通過性大大提高,亦能克服中歐常見的低洼濕地地形。不過新型底盤還面臨著一個問題,即通用性不如MAZ-543M,作為一款使用年限長達40年的底盤,MAZ-543M一直獨占俄羅斯重型底盤的主力地位,可想而知,換裝新底盤對于吃透了MAZ-543M的維護保養人員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挑戰。雖然9K515的底盤是換裝了,但發射裝置依然是傳統的定向發射管,這顯然不符合今天“模塊化火箭炮”的發展潮流,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亦不具備優勢?其實俄羅斯曾經嘗試發展過“箱式遠火”系統,但最終結果不盡人意。2007年,俄羅斯推出了9A53-S遠火系統,這套系統的發射裝置由兩個模塊化彈藥箱組成,可以兼容300毫米、122毫米等不同口徑的火箭彈。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這種模塊化彈藥箱依然需要裝填火箭彈,無法做到模塊整體的更換,這讓俄羅斯軍方很不滿意,與其費這么大的勁不如想想怎么升級現有的遠火。就這樣時間拖到2017年,隨著9K515的出現,9A53-S項目就徹底不了了之了。
▲9A53-S遠程火箭炮系統
我們的PCH-191型箱火雖然比俄羅斯晚了幾年才出現,但在技術性能上卻已遠遠超車,尾燈都看不見的那種。作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火箭炮,191型箱火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采用了“模塊化”和“共架發射”的技術。它可以搭載5聯裝300毫米模塊、4聯裝370毫米模塊甚至是射程達500公里的750毫米彈道導彈模塊,這些模塊均裝填在2個獨立的發射架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進行搭配組合,非常的靈活。原本裝填一車的彈藥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現在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吊裝操作,十分鐘就能完成裝填,省時省力的同時做到“快打快撤”。相比定向火力壓制的傳統遠火,191型箱火具備打擊陸上/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其搭載的彈種采用了北斗制導加慣性制導組合技術,可借由彈載控制系統遠程傳輸對火箭彈實行全程姿態變化控制,使打擊精度達到米級標準。在去年的國際軍事比賽中我們還展現了一種新型戰法,即利用無人偵察機跟蹤識別目標,通過數據鏈自動回傳信息,引導遠火精確打擊,打擊效果堪比戰術導彈。191型箱火跟181型車載榴彈炮一樣,整套系統自動化程度高,采用了自動化的火控系統和圖形化的操作界面,操作流程簡潔明了,所需的操作人員也大幅度減低。
▲展開狀態的191型箱火
根據官方報道顯示,目前191型箱火已經先后在我軍多支炮兵旅中列裝,駐扎地點包括青藏高原和東南沿海,具備強大的戰略威懾力。當然,191型箱火的列裝并不意味著03式遠火就毫無用武之地了,兩者將形成“高低搭配”的組合,直至191型箱火全面裝備我軍。當然別忘了我們的海防旅,也是遠火的裝備單位之一,只不過裝備數量相對炮兵旅來說規模小了些。未來被替換的03式遠火可以轉手到這些單位中,徹底解決“火力不足恐懼癥”。
▲海防旅03式遠火進行實彈發射
根據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軍力平衡報告》的顯示,截至2020年我們現役遠火數量已經全面超越俄羅斯,規模位列世界第一。我們在遠程火箭炮領域的技術上不斷改進,全面開花,堪比海軍艦艇“下餃子”。不止是遠火有所建樹,在旅屬炮兵營中,我們122毫米火箭炮也開始換裝成模塊化火箭炮,并根據部隊任務性質的差異適裝在不同的底盤中,如MV3系列4×4越野戰術卡車底盤和猛士CTL181A防護型裝甲車底盤等等。當然我們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步步摸爬滾打和模仿借鑒中發展而來的。以最早的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為例,乍一看像極了BM-21“冰雹”火箭炮的復制版本,其實這過程中遭遇了諸多坎坷,由于蘇制原裝火箭炮的橫向散布過大,為了揪出“病根”所在,我們不得不從自衛反擊戰場中繳獲的幾輛越軍的BM-21進行攻關,最終成功克服了射擊精度誤差過大的問題。進入90年代后,我們對遠程火箭炮的需求日益凸顯,于是便從俄羅斯那邊引進了BM-30“龍卷風”火箭炮的技術,開發了自己的獨立型號PHL-03式遠程火箭炮。作為陸軍唯一的遠程戰術壓制火力點,我們對火箭炮的性能上的追求還不止于此,在后續的發展中我們亦吸收了美國M270式火箭炮的設計,就這樣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出自己的一條特色之路。3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遠火從曾經的師承蘇聯,到現在的彎道超車,最終成為了藍星王者。
俄羅斯作為火箭炮領域的老大哥如今裝備發展方向與我們背道而馳,甚至存在技術代差難免令人唏噓,許多人認為這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導致軍費與中國越差越多,從而無法投入資金進行技術研發的結果。其實這種看法也很片面,因為俄羅斯陸軍繼承了蘇聯的戰術思想,一直都是將遠程打擊的核心寄托于戰術彈道導彈。截至目前,俄羅斯已經在陸軍中裝備了不小于10個的“伊斯坎德爾”導彈旅。相比“龍卷風-S”遠火,顯然“伊斯坎德爾”優先級更高,投入到遠火上的精力自然也更少。不過近年來俄羅斯也在積極探討龍卷風遠火系統與“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系統相結合的作戰方式,使炮兵部隊和導彈部隊間做到數據共享,協同作戰,但即便開始補課,這種啃吃蘇聯老本的做法也很難再實現對中國的反超。
來源:強國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