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35C遇強電磁干擾墜海?
這兩天,大家都在圍繞F-35C戰機,在南海究竟是如何墜毀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分析和猜疑。關于墜機的問題一般分為兩大類觀點,第一類觀點F-35C是因為系統出現了問題墜毀。像這次飛行事故的源頭,可能是協助飛機降落的LSO系統,和飛機的自動降落裝置“魔毯”系統出現了問題,所以給予了F-35C飛行員錯誤的信號,導致F-35C使用錯誤的數據,降落時發生碰撞事故。第二類觀點則是飛行員本人的原因,導致F-35發生了碰撞事故,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使用F-35C隱形艦載機的147中隊,與F-35C戰機的磨合/熟悉程度有限,從去年年底部署到現在一直沒有進行過訓練。反倒是被美國海軍分配到了第七艦隊,并且被派往亞太進行威懾中國的戰備巡航,連續幾個月高強度飛機起降、巡航作業讓飛行員身心俱疲,因此降落時飛行員疲憊和疏忽,導致了飛機墜毀。
不得不說,這兩方的分析都有一點道理,但是,很快又出現了導致F-35C戰機墜毀的第三種可能,此觀點認為,就是中國空軍的電子戰機通過使用強電磁干擾,使F-35C降落的時候失控墜毀。國外媒體和輿論中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不少,俄羅斯軍事專家亞歷山大·希特尼科夫便提出了一種可能,在1月27日,希特尼科夫在《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發文,探討了中國空軍殲16D使用電磁干擾設備,使F-35C降落時墜毀的這一假設。稍后他還認為,臺空軍之前的F-16V墜機事件,也與解放軍的殲16D電子戰機有著莫大的聯系。
1月24日是美國海軍F-35C發生事故的日子,當天根據臺空軍的情報,解放軍出動了13架次的作戰飛機,前往臺灣以南空域進行戰備值班任務,在這13架次出動次數中,就包括解放軍空軍的兩架殲16D電子戰飛機,理論上這種飛機會影響到美國飛機的起降安全。殲16D型戰斗機,是解放空軍的特殊型號戰機,這種戰斗機就是為了電子戰而研發的武器,與原版的殲16相比,殲16D 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飛機機翼上的兩個大型電子戰吊艙,用于干擾和干擾敵方電子設備,包括雷達和通信系統。
在實戰情況下,電子戰機可以伴隨其他戰機,并為其提供電子戰支持,例如進行電子干擾或欺騙,它們還可以對敵方雷達裝置或預警機發起直接攻擊,內部電子干擾設備由外部吊艙補充。目前就 殲16D 而言,它能夠根據不同類型和不同波段的雷達信號。攜帶各種類型的吊艙,最多可攜帶5個針對敵方不同波段、不同頻率的先進戰術干擾吊艙,并且針對不同的頻段進行了優化,這將使 J-16D 能夠同時中和或削弱各種特定類型的敵方雷達和通信系統。俄專家認為,這種系統對于美國F-35C戰機的航電和其他電子設備,具有強烈的干擾能力。理論上講,殲16D干擾F-35C的電子設備,這都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
F-35C進行降落的自動系統,是美國海軍2015年專門研制的魔毯系統,在2017年經過升級后,據說哪怕是戰機出現了故障問題,魔毯系統同樣可以操控F-35C戰斗機自動降落在航母上。因此,俄專家認為可能是殲16D的電子干擾吊艙攻擊了魔毯系統,魔毯系統受到干擾后給出了錯誤的飛行數據,F-35C依據錯誤的飛行數據飛行,便撞擊到了航母上。
而且希特尼科夫還認為,今年1月11號,臺空軍F-16V戰斗機的墜毀,可能也和解放軍的殲16D有關聯,因為這架飛機僅僅是在進行訓練任務后沒多久就墜毀了,從飛機出現異常到墜毀的時間里,飛行員沒有呼救也沒有跳傘,因此此次墜機的事件疑點重重,理論上中國空軍的殲16D同樣具有干擾F-16V戰機的能力。
最后可以看出,俄羅斯軍事專家亞歷山大·希特尼科夫給出的觀點,都是理論上的,卻缺乏實際的動機和可以論證的證據,因此這種可能,就姑且當做他個人的頭腦風暴吧。現在又不是在戰時,解放軍肯定不會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開打第一槍,而且無論是臺軍的F-16V墜機,還是美軍的F-35C墜機,根據官方的報道,墜毀的原因不是飛行員自己的問題,就是飛機的問題,和解放軍可扯不著半點關系。俄專家的分析在理論上確實可行,但解放軍屬實沒必要這么做,俄專家也沒給出啥證據,所以姑且也就看看即可。
來源:強國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