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外交重大里程碑:法國加入Artemis協定
法國與美國6月7日簽署《阿爾忒彌斯協定》,成為全球第20個參與該協定的國家。
“我們很高興法國成為《阿爾忒彌斯協定》家族的最新成員,法國是美國最古老的盟友之一,我們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關系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法國航天局國家空間研究中心 (cnes) 主席菲利普·巴普蒂斯特(Philippe Baptiste)表示,“法國加入《阿爾忒彌斯協定》這一事實標志著我們與美國在太空合作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這對兩國來說至關重要,這個新框架也將使我們能夠迎來新的挑戰,并繼續成為世界領先的太空強國。”
法國簽署《阿爾忒彌斯協定》不算早,時間上排在第20位,但法國和美國在太空行為準則與認知方面很早就保持高度一致。美國重返月球工程中,法國空客和泰阿公司已經承擔了部分系統和分系統的研制。所以,法國加入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這一事件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加入協定本身。
簽訂了《阿爾忒彌斯協定》的20國中,法國為最重要的簽約國。這次簽約是美國航天政治外交的重要里程碑,基本上意味著歐洲航天加入了美國探月行動準則制定與計劃實施的行列。為什么?作為歐洲航天系統級水平的代表,法國是歐洲航天局預算最大支出國和歐洲航天綜合實力最強國,沒有之一。
特朗普執政時期提出了《阿爾忒彌斯協定》,將其作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一個外交分支。2020年10月至今、直到法國簽署協議,終于證明美國在該協議上的意圖發揮了最大價值。首先,這種做法本身一舉兩得。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原本是一個工程項目,主要目標為造火箭、造飛船并派宇航員登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完成美國人再次踏上月球并實施更多開發活動的使命。但這么大的項目,美國一方面自己干不完,需要其他國家的航天技術和工程資源,另一方面還要順帶發揮其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就工程干工程——那未免太浪費了。因此,《阿爾忒彌斯協定》2020年10月正式誕生了。在這個文件下,美國用一個正式的名義聚集各國幫助自己完成登月——當然也可以視作參與國共同實施的登月行為,同時還能促進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建立共同的太空行動準則、認知甚至意識形態框架。這種認知可不僅僅涉及阿爾忒彌斯計劃中的登月問題,而是拓展至地月空間甚至更遠的深空探測,頗有“工程未動、意識先行”的用意。目前看來,統一思想的效果是顯著的。
再來看法國的地位。法國對歐洲航天局資助最大,這也意味著歐洲航天局給法國航天工業部門的項目資金比別的國家多,因此長期以來培養壯大了空客公司、賽峰公司、泰阿公司的航天業務。法國通過這三家公司基本上囊括了歐洲所有的大型航天系統研制能力,包括唯一的大型火箭——阿里安系列,各類軍用、商用、民用大型衛星,國際空間站艙段及其運輸飛船,面向火星、小行星等任務的深空探測器等。總之,歐洲航天幾乎所有系統級能力都在法國。只有德國掌握著伽利略導航衛星的系統研制能力,意大利掌握小型運載器“織女星”火箭的系統研制,他們可以看作歐洲航天除法國之外唯二擁有系統級工程能力的國家。其中,意大利是第一批簽署《阿爾忒彌斯協定》的國家,2020年該協定剛誕生起就加入了。今天,歐洲航天前三名中已有兩位加入,現在德國成了最受關注的國家。德國會如何決定呢?目前看大概率還是會加入。
加入《阿爾忒彌斯協定》20國中,法國和意大利基本上代表了歐洲航天能力,烏克蘭擁有相當的基礎工業能力,深空探測工程經驗豐富的日本是亞洲航天能力的一個重要角色,而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雖然航天系統級能力較弱,但基本屬于美國航天能力的直接延伸,認知層面也相當于美國的“一致行動人”。因此,美國登月“朋友圈”初具規模,圈里有干大活干小活的也有幫著喊口號的,也算是分工搭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