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31族導彈在俄烏沖突中的多用途潛力
俄羅斯戰斗航空兵列裝了幾種版本的Kh-31導彈,用于遂行不同的戰斗任務。例如,Kh-31P反輻射導彈直接用于毀傷敵人的雷達。此外,儲備中還有Kh-31A,用于殲滅大型水面艦艇。兩種基礎型導彈都有幾種改進型。因此,Kh-31擁有很強的潛力,在武器庫中處于重要地位。
先進的Kh-31“空-面”導彈族由莫斯科郊區的“星”試驗設計局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研制。起初方案的目標是研制新型反輻射導彈Kh-31P,要優于已有的型號。幾年后,在這一裝備的基礎上開始設計Kh-31A反艦導彈。
導彈飛行試驗始于1982年,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88-1989年兩種新導彈才通過了檢驗,建議生產和列裝。新型Kh-31P/A納入幾種殲擊機和轟炸機的戰斗基數。
九十年代初啟動了導彈的改進工作。對個別部件進行了更換,使用了新的解決方案,旨在提升技術、戰斗性能。此外,這一時期研制了MA-31靶彈及其增程型MA-31D用于訓練防空戰勤班。總之,在Kh-31P/A原型基礎上研制了五種特點不同的型號。
首批導彈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列裝前蘇聯空海軍。后來俄軍訂購了新型裝備。此外,這一武器提供給多個國外客戶。幾批MA-31靶彈交付美國令人關注。
自空海軍武器庫中出現Kh-31后,經常用于各類演習、演練。此外,有消息稱,2008年俄羅斯強制格魯吉亞實現和平的行動中運用了這一武器。然而只到今年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框架內才開始大規模實戰運用。
三月中旬出現了關于Kh-31P反輻射導彈運用的最初報道。在俄國防部正式公布的視頻中出現了攜帶Kh-31P的蘇-35S殲擊-轟炸機。五月中旬新的視頻不僅展示了蘇-35S攜帶這一武器,而且呈現了這一導彈的發射過程。
7月11日,塔斯社報道了Kh-31P新的使用細節。據稱,作為導彈載機運用了蘇-30SM殲擊-轟炸機。對敵人的雷達實施了突擊,以很高的精度殲滅了目標。
應該指出,新聞中只是提到了Kh-31P系列反輻射導彈。目前尚未提及Kh-31A反艦導彈。理論上講,這一武器應該在特別軍事行動頭幾天運用,殲滅烏克蘭海軍所有的艦艇。此后,反艦導彈就沒有了目標,因此沒有用武之地。
所有的Kh-31導彈族面貌相似。采用大展弦比圓柱型彈體,頭部有尖拱形透波整流罩。彈體上有突出的進氣道,導彈外形的辨識度很高,部件還有彈翼和舵。
基礎型Kh-31P/A長4.7米,彈體直徑360毫米,舵翼展1.1米。發射重量約600千克。在Kh-31PD/AD方案深度改進型中,延長至5.43米,重達710-715千克。下一個方案Kh-31PK,尺寸沒有大的變化,長度僅有4.8米,比基礎型重了幾千克。
導彈族配備沖壓噴氣發動機,帶側向進氣道、尾噴口。速度可達1000米/秒;軌跡中的平均速度不超過650-700米/秒。最初的Kh-31P射程110千米,而Kh-31A——70千米。經過改進后,PD和AD方案的射程分別為250千米和160千米。
最初的Kh-31P采用不同工作頻段的PRGS-4VP/5VP/6VP被動雷達導引頭。借助上述導引頭,可以找到并跟蹤敵人防空系統中的不同雷達。在Kh-31PD方案中運用了新型寬帶導引頭,取代了之前的設備,增大了截獲距離。
Kh-31A反艦導彈運用ARGS-31型主動雷達導引頭。借助它,導彈可以鎖定、截獲在所有工作距離內的大型水面目標。Kh-31A方案使用補充慣導系統,可以將導彈運送至導引頭截獲目標的邊界。
反輻射導彈配備殺傷-爆破戰斗部,反艦導彈——爆破侵徹戰斗部。早期的導彈使用重90-95千克的戰斗部,后來使用更重的110千克戰斗部。反輻射導彈采用非觸發啟爆。反艦導彈戰斗部以一定延遲、侵入目標結構后起爆。Kh-31A導彈能夠擊沉排水量達4500噸的艦艇。
Kh-31族導彈與俄羅斯前線航空兵飛機實現了兼容。老一些的米格-29、蘇-27,更先進的蘇-30SM、蘇-35S、蘇-34等都可以使用。顯然,這一導彈也納入蘇-57未來的戰斗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