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應用領域的意義
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的理論和應用涉及信息電子學、計算機和自動化等多個學科,是一門應用廣泛的綜合性高新技術。
1.在信息電子學領域
信息融合技術的實現和發展以信息電子學的原理、方法、技術為基礎。信息融合系統要采用多種傳感器收集各種信息,包括聲、光、電、運動、視覺、觸覺、力覺以及語言文字等。例如,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靈巧炸彈”,它的傳感器就是由激光和雷達兩種傳感器組合在一起的。信息融合技術中的分布式信息處理結構通過無線網絡、有線網絡、智能網絡、寬帶智能綜合數字網絡等通信網絡來匯集信息,傳給融合中心進行融合。除了自然(物理)信息外,信息融合技術還融合社會類信息,以語言文字為代表,這里涉及大規模漢語資料庫、語言知識的獲取理論與方法。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與處理技術等,信息融合采用了分形、混沌、模糊推理、人工神經網絡等數學和物理的理論及方法。它的發展方向是對非線性、復雜環境因素的不同性質的信息進行綜合、相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探測世界。
2.在計算機科學領域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是由串行計算機發展到并行計算機,從數值計算發展到圖像處理,從一般數據庫發展到綜合圖像數據庫。從信息融合的角度看,未來的計算機必然包含數值并行計算、圖像處理、綜合時空圖像理解等多種功能。即逐步實現類似人腦的信息匯集、處理以及綜合存儲的思維方式。
在計算機科學中,目前正開展著并行數據庫、主動數據庫、多數據庫的研究。信息融合要求系統能適應變化的外部世界,因此,空間、時間數據庫的概念應運而生,為數據融合提供了保障。空間意味著不同種類的數據來自于不同的空間地點;時間意昧著數據庫能隨時間的變化活應客觀環境的相應變化。信息融合處理過程要求有相應的數據庫原理和結構,以便融合隨時間、空間變化了的數據。在信息融合的思想下,提出的空間、時間數據庫,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3.在自動化領域
在信息科學的自動化領域,信息融合技術以各種控制理論為基礎,信息融合技術采用了模糊控制、智能控制、進化計算等系統理論,結合生物、經濟、社會、軍事等領域的知識,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按照人腦的功能和原理進行視覺、聽覺、觸覺、力覺、知覺、注意、記憶、學習和更高級的認識過程,將空間、時間的信息進行融合,對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解釋,對環境和態勢給予判定。目前的控制技術,已從程序控制進人了建立在信息融合基礎上的智能控制。例如,海灣戰爭中的“愛國者”導彈系統,戰勝了程序控制水平的“飛毛腿”導彈。智能控制系統不僅用于軍事,還應用于工廠企業的生產過程控制和產供銷管理、城市建設規劃、道路交通管理、商業管理、金融管理與預測、地質礦產資源管理、環境監測與保護、糧食作物生長監測、災害性天氣預報及防洽等涉及宏觀、微觀和社會的各行各業。信息融合思想的最佳體現是在智能機器人的研究上。智能機器人的仿生機構研究和探索,
機器人視覺中的三維、時變圖像處理,主動視覺研究,機器人的內部、外部非視覺傳感器信息的獲取和理解,智能機器人的行為失制,環境建模與處理,知識的認知與邏輯推理,以及神經,網絡技術在機器人控制和傳感器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應用,都與信息融合思想有關,信息融合的技術將會得到迅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