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導彈鎖定時的戰斗機,讓導彈追導彈?
目前大部分機載導彈采用的是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說白了就是鋁熱劑填充的一個大炮仗。在燃燒的時候尾焰溫度高達2000-3000度。而戰斗機大部分采用的是渦扇發動機,其工作狀態下的尾焰溫度只有700-900度,甚至有些發動機尾焰溫度只有500度左右。這樣兩種火焰在紅外導彈的導引頭上的特征是不一樣的,因此導彈是可以識別到哪些是飛機尾焰哪些是導彈尾焰。有時候一提到導彈大家就很主觀的認為導彈是一個高科技的武器,其實不然。紅外導彈的的技術原理實際上并不復雜。
大家可以注意到AIM-9A導彈的頭部是一個近似于黑色的罩子,這個罩子是紅外線濾鏡,可以使特定波長范圍的紅外線進入,而濾除可見光。紅外濾鏡后面則是一個透鏡組,可以在感光元件上成像。當一架飛機的尾焰在紅外導引頭上成像的時候,感官原件上就只有一個紅外線匯聚的光點,這個光點所在的位置電平提高,導致導彈舵面聯動,引導導彈飛向目標,而如果光點落在成像元件的正中央的話,那么多面就呈現擺正狀態。按照這種原理導彈就可以向目標飛去。而可以使特定波長范圍的紅外線進入的設計則是盡量將范圍縮小,使導彈可以有效的區別目標。當然這種AIM-9A導彈是相當原始的導彈設計,現在的AIM-9X采用的是紅外成像技術,去捕捉視頻信號而不是只捕獲一個紅外光點。因此抗干擾能力就提高了幾個數量級。在導彈應用在空戰中的早期,有一個躲避導彈的戰術叫做——向著太陽飛行。太陽是一個復合型的光源,從遠紅外到可見光到紫外線全頻譜的發光,而且光線強度很大。
在躲避紅外線導彈的時候飛行員一般的情況下會拉起戰機向太陽方向飛行,飛機幾秒以后脫離路徑,這樣紅外導彈的導引頭會被強大的太陽紅外特征所吸引,脫離正在追蹤的目標。當AIM-9X這類紅外成像導引技術出現后,向著太陽飛行的策略也就失效了。話說,飛機上不是有紅外誘餌嗎?紅外誘餌就是模擬飛機發動機尾焰的紅外特征的,專業用途用專業產品。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飛機被敵方雷達掃描直至鎖定的發出的警報。雷達的工作原理簡單的就是發射雷達波碰到障礙物之后返回……現代飛機機身一般都裝備有數個不同方位的雷達告警裝置,更多的是在機腹,側面,機身后部等機載雷達的盲區。因為機頭方向飛機自身安裝有雷達系統,所以大部分不會在機頭方向安裝雷達告警裝置!雷達告警裝置可以很籠統的理解成雷達波接收器!就是當敵機的雷達波掃描到機身的時候,哪個部位的雷達告警裝置就會接收到信息,并且發出警報。這樣你就能知道自己大概被哪個位置的雷達鎖定了(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是無法精確鎖定雷達位置的),這也是隱身戰機為什么喜歡雷達靜默,接收到敵機雷達信號以后,在按大概的方位搜尋敵機,并且擊落。因為如果隱身戰機開啟雷達,敵機的告警系統會提示隱身戰機大概的方位,這樣容易失去了隱身戰機的優勢。而且一般導彈在發射的前期都是需要:雷達掃描(無論是敵機,還是地面雷達都是),探測到目標,然后鎖定目標(鎖定目標就是火控雷達持續照射,機身雷達告警裝置會按接收的雷達波頻率發出相應頻率的警號聲,如果雷達是一掃而過的發出的警報聲相應不會是緊急情況,如果飛機雷達告警裝置持續接收雷達信號,那就是被火控雷達鎖定了),然后導彈發射,飛行至導彈自導距離,導彈自導頭雷達開啟,鎖定飛機并且追擊。如果敵機使用紅外觀瞄設備鎖定飛機,雷達告警系統這時候是不發揮作用的。
但是如果發射的導彈屬于雷達制導導彈(一般中遠程空空導彈,地空導彈,艦空導彈都是雷達制導),導彈自導頭還是會激活雷達告警裝置……唯一例外的一種是屬于近程空空格斗導彈,這種導彈大部分屬于紅外制導,鎖定飛機的紅外信號,也就是發動機位置。這種導彈雷達告警裝置是無法發揮作用的。不過這時候兩機距離太近了,敵機雷達早已經鎖定你了,你回頭就能看見敵機了……那么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或電影中看到,在戰機被導彈鎖定后,危機急時刻來個翻轉,假動作等等就可以躲避敵方發射來的導彈,使敵方打了個空槍,對于觀眾來說,這也是見怪不怪的劇情了,所以在很多人心里,只要花招夠多,躲避導彈的發射不是問題,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首先,攻擊戰機所發射的導彈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防空部隊的地對空導彈,它是從地面發射攻擊敵方來襲飛機,導彈等空中目標的一種導彈武器。地空導彈比高炮射程遠,射高達,命中率高,比截擊機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且不受攻擊目標的速度和高度限制,是地面攻擊戰機的最好武器。而第二種就是敵機超視距發射的空對空導彈 ,空對空導彈是從飛行器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與第一種導彈地空導彈相比,它反應速度更快,機動性能更好,尺寸小容易隱蔽,使用靈活等多種優勢,在空中攻擊戰機的武器中,空空導彈射程最遠,命中精度最高,威力也最大,所以空空導彈也是空中攻擊戰機的最好武器。
一般地空導彈發射后的速度最大可以達到4馬赫,空空導彈最大可以達到6馬赫,而世界上最快的戰機米格25最大速度也只能達到3馬赫多點,這樣的速度怎么躲得過導彈?說出來你肯定不信!就算你可以僥幸躲得過第一發導彈,那接下來的第二發,第三發呢?而且現在很多導彈都帶有誘騙功能,發射虛假導彈,戰機根本無處可躲。專家也表示,一旦被空空導彈鎖定,戰機被擊落的可能性是八九不離十?,F在的導彈能夠實現精準制導,而且還具備變軌技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飛機就沒有生還的可能。那么一旦飛機被導彈鎖定之后,該怎么操作才能夠擺脫呢?如果這架飛機擁有電子作戰能力, 那么就可以對導彈進行電子干擾,從而擺脫它的鎖定。不過我相信大家更加關心的應該是,一架普通的戰機該怎么擺脫導彈的追蹤吧。利用周圍的環境,如果旁邊正好有高山,那么就可以利用山體擋住對方的雷達探測線,一般的導彈還沒有達到射線穿過山體進行追蹤的能力。讓導彈無法接收目標信息,一般導彈都有一個不可逃逸區,一旦進入這個范圍,想要逃跑是非常難的,但是除了機動性之外,還可以利用各種干擾裝置。飛機可以向外扔出干擾箔條與熱誘彈,以此來誤導導彈的目標。其實導彈的瞄準率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高,之前美國在測試自己的aim9“響尾蛇”時,曾經說過,這些導彈還不如扔石頭來的準一些。一般導彈的最大射程都是比他真正工作時的射程要大得多的。他們具有比飛機多的多的能量,但同樣消耗能量,在導彈擊中你之前耗盡它的能量是最好的技巧,如果導彈以相對穩定的位置并且不斷慢慢地變大,那么,它正在追蹤你:如果導彈以非常快的速度掠過你的艙蓋,它可能已經失去目標了。導彈和飛機一樣,需要能量做機動,并且在機動的同時損失速度,你做的機動越大,為了指向你,導彈也要作相應的機動并且消耗越多的能量。這樣做迫使導彈飛出一個弧形路徑,從而消耗他的能量和速度,在座艙里看來,它會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相對穩定。而采用純追逐路徑的導彈將會保持指向你,但是,在座艙里看來,會慢慢飄移到你的尾部。導彈的視角是有限的,類似從手電筒中照出的一束光。如果你在那束光中持續拉9g的轉彎,“手電筒”就會追上你,所以朝向光束的邊緣飛,盡快飛出導彈的視野,通過飛向視角邊緣迫使導彈作最大的修正機動,遠距離上,要拉最小的g,隨著導彈的不斷靠近,增加g值以使導彈穩定保持在3/9線。如果導彈看起來正向機頭移動,那就是你拉的太大了,并且正朝著“光束”中心移動如果導彈在你機功之后沒有做修正動作,它可能正在追蹤別人做機動的時候。正確的方法是迫使它持續轉彎,并發射一系列箔條/紅外誘餌,盡管誘餌會隨風移動,如果你施放誘餌之后,保持穩定而持續的轉彎,你又會飛回來誘餌中,所以離自己釋放的誘餌越遠越好。釋放紅外誘餌之后關掉加力,這樣會使誘餌在導彈的視界里更明亮,電子主動干擾是通過發射特定波段的電波來掩蓋正常的雷達回波。
ECM通過發射欺騙信號讓導彈誤以為它已經離目標很近了,通過細微調節欺騙信號的頻率,還可以產生多普勒位移,進一步迷惑導彈。成功的電子干擾取決于確定合適的干擾頻段。針對多頻段威脅,也應該有多個干擾也有一個缺點:在方圓幾英里范圍內,他會讓每一個人都覺察到他的存在。干擾也許會阻斷當前的威脅,但同時也會吸引注意力,戰機攜帶干擾系統可以發現并識別照射源并以相同的類率發射干擾。如果地雷達關機,該系統也會自動停止干擾??偨Y沒有一個單獨的方法(機動、誘餌或干擾)能夠百分之百的欺騙來襲導彈。只有在有干擾情況下,正確地結合機動與適時地釋放誘餌才能對來襲導彈形成有效的防御,生存的關鍵在于盡早發現來襲導彈,發現的越早,你有越多的時間對付它,你生存的幾率越大。
來源:強國軍事